这几个月以来,猪肉价格正处于一轮新的波动周期之中,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各地保供应稳价格的措施纷纷出台。
按理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日常消费中,食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食品价格的波动对生活水平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但为什么猪肉价格还会引发这么多的关注呢?
从猪肉价格到底有多大影响以及如何摆脱“猪周期”等六大方面,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及剖析猪肉中的“经济学”。
中国人吃掉了全球一半的猪肉
猪是六畜之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家家养猪的习惯,汉字“家”就是房子里面一只猪。
在农业社会,猪不仅是平民家庭中最重要的肉食来源,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甚至到21世纪,猪肉仍是国人肉食蛋白摄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为851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405万吨,牛肉644万吨,羊肉475万吨,禽肉1994万吨。
中国不仅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猪肉消费总量为11058.8万吨。其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为5493.5万吨。第二为欧盟,2061.3万吨,美国第三959.7万吨,俄罗斯第四,326万吨,以下巴西为291.7万吨,越南271.8万吨,日本270.5万吨,墨西哥239.5万吨,韩国197.8万吨,菲律宾183.4万吨。
在人均猪肉消费量中,2017年,中国人均消费量约39.5公斤,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6%。其次为禽类(鸡鸭)21%、牛肉8%、羊肉5%。
从奢侈品到日常消费品
由于猪肉的重要性,其市场化的过程也更加缓慢。陈及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猪肉都是奢侈品。1954年,国家开始‘专点、定量、计划’供应猪肉。1977年,北京规定居民每人每月可‘凭证’买2斤猪肉。1992年,才完全走向市场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号召家家养猪。小学生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跨上竹筐上山下地打猪草。那时候,猪是一家人重要的经济来源,养一年,到过年时杀了卖给合作社,孩子们就能添一件新衣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日渐降低。到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恩格尔系数是社会学概念,衡量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说,越是穷困,用于食物的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占比越高,越是富裕,食品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占比越低。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食品支出在日常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猪肉也逐渐从奢侈品变为日常消费品。”陈及说。
猪肉价格为何还这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猪肉成了日常消费品,它的重要性仍旧比其他食品高。在“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一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数据中,猪肉的比重长期处于高位。
资料显示,CPI涵盖当前八大类 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其中,不同商品所占的权重不同,猪肉一直都是高权重的商品,最高时曾达到10%。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日常消费中食品消费的比例降低,猪肉在CPI中的权重也在不断下降,到2019年6月,其权重已经下降到2.13%。
即便如此,也一直有观点认为,猪肉的权重仍旧过高,即便是2.13%,也意味着猪肉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比超过五十分之一,而在两百多个权重项中,比猪肉支出更高的还有很多。
猪肉价格在CPI中占比是否更高?陈及认为并非如此,“在我们国家,由于饮食习惯、养殖业发展状态等因素,猪肉仍是绝大部分居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因此它的价格非常重要,一旦过低,可能导致对经济指数的误判。也就是说,可能会忽视猪肉上涨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推荐阅读: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