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错,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是“打呗,这么调皮,屡禁不止,除了打还有什么用?”
还是先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听话?”
在记忆中,如果孩子不听话或耍小脾气,再甚者违抗爸爸妈妈的指令,一般来说,都会是被批评大骂一通或挨一顿打,这也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国式教育传统。
一般来说,让一个人学会解答一道数学题。
老师都会先出一个引导题,带学生们一起推导出公式,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到精髓,然后才是让孩子学会解答同类型的问题。
可孩子犯了错,直接打孩子,就是跳过了推导和引导的步骤,直接让孩子学会做题目一样。
所以孩子不理解,容易反抗,影响亲子关系。
而亲子教育的不当或缺失,则会直接在孩子的为人处世中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看过太多关于“熊孩子”的舆论新闻:泼火锅汤烫人脸、往电梯上撒尿、公交上踢人、用可乐洗钢琴;甚至闹出各种人命的……
而往往说到这些熊孩子的所作所为,网友们纷纷都会 说:“熊孩子欠揍!”
孩子挨打就可以跟他的道德品质成正比了吗?
恐怕不是。欧美国家有明令规定:禁止打孩子;那么,他们国家难不成熊孩子就多了?事实恰恰相反。
在欧美,虽然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玩起来疯疯癫癫的,但是却很少出现“熊孩子闹事”的新闻。
去过欧美国家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在游乐园还是公园,孩子们扎堆玩在一起,却很少发生矛盾。孩子们玩归玩,却井条有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都会有基本的教养。即使孩子出现不正确的行为,也会有大人及时管教,认错。
在国外,过度体罚孩子是犯法的。
强调过度两个字是因为,在国外,适度的体罚是可以的,比如打屁股。
有些时候警察还会监督你打了孩子几下,警察觉得够了就让你停止。
但一般来说,父母都不会打孩子,因为孩子一旦说出去,家长会因此而被贯上“虐童”的罪名,情节严重的可能还会触犯相关法律。
国外的人生孩子也没什么计划生育,常常一生一大堆。
人越多越难管,特别是几个小恶魔凑在一起的时候。
那么,在明令禁止打骂孩子的情况下,外国人是如何管教孩子的呢?
第一种方法:计时隔离法
看过美国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的家长,都见过这一幕:孩子淘气、不讲理、发脾气,父母常对他们说“现在,回你的房间去!”
孩子听到这句话,就算再不甘心、懊恼、气愤,也会终止自己的不良行为,去自己的房间里待着,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独到之处。
什么叫做计时隔离?
计时隔离是指孩子在调皮不听话闹脾气的时候,父母将孩子暂时(一般为3-10分钟不等,看年龄段分配时间)隔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罚站、坐板凳等形式),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
在国外家庭里,父母会说“回你的房间去”;
在学校里场地有限,老师就在教室里布置个角落,做为孩子们“计时隔离”的场所:
▵计时隔离椅椅子上写着:“现在,请想想你自己的行为。不过别忘了,我爱你。”
就算孩子因为不良行为被限制行动,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爱的。
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静下来,避免因为情绪的冲动而对孩子实施体罚;另一方面,“计时隔离”对孩子是一种温和的处罚,它使孩子暂时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
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3~6岁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
计时隔离虽然对孩子的调皮行为作用显著,但父母也要注意这几点:
1.计时隔离不是惩罚而是冷静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计时隔离这个方法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让孩子冷静、反思的行为。
选择的隔离的地点应是安静(没有电视、玩具、音乐),可以是房间、墙角等爸爸妈妈看得见的地方;但绝不是小黑屋、陌生环境这种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地方。
2.计时隔离不宜滥用
“计时隔离”通常主要适用于破坏性的问题行为,例如打架、摔东西、故意损坏玩具、哭闹等。
对于轻微的问题行为,例如没有收拾玩具,没有完成作业或家务等,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3.隔离前先实施警告
作为家长,在孩子“罚站”前一定要先对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诉其为什么要“罚站”。
有一次,小新一直哭哭闹闹地不想吃饭、只想玩,而且还不让爸爸吃饭。于是我便告诉她“你自己不吃饭可以,但爸爸妈妈要吃饭,你如果再不让爸爸吃饭,你就要罚站啦!”
这是对于孩子的一种警告,还别说,不愿意“受罚”的小新还真听话,立马乖乖地不吵闹吃起饭来了。
推荐阅读: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