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发脾气、无理取闹时,家长的反应大多是“大吵大闹真让人烦”、“只要不哭不闹怎么都行”等等。
于是,在小家伙气得小脸通红、涕泗横流和大吵大闹的时候,家长选择用暴力、屈服、说教、漠视等方式让孩子立刻“降火”,以求得到“片刻安宁”。可这种“制止孩子情绪宣泄”的行为,真的能一劳永逸吗?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妈妈“暴怒”的言语中包含了三种伤害
前段时间,4岁的芊芊就和妈妈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
原因是有一天晚上芊芊要求妈妈明早给自己梳一个漂亮的发型,可第二天母女都起晚了。眼看芊芊就要迟到,妈妈也没有心情给女儿梳什么漂亮发型,简单的梳了个马尾后就要求女儿早早吃完饭好赶紧上学。
可芊芊却没有按妈妈计划行事,只见她一把扯下自己的马尾,把橡皮筋往远处一扔,就坐着不动了。
芊芊妈妈也是个暴脾气,看女儿这个样子马上大骂:“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早上辛辛苦苦做饭,梳的头发不称你心意就破坏他人劳动成果,你有什么资格生气!就你这样的人谁愿意理你,快点滚去吃饭!”
在妈妈的“暴力冲击”下,芊芊怒气冲冲的吃完饭,还时不时瞪一眼妈妈。就这样,芊芊好几天都不想理妈妈,直到她自己逐渐“淡忘”了这件事……
芊芊是否“淡忘”我们不得而知,但妈妈的“妙语连珠”的确让人有点难以招架!
▲场景案例分析:妈妈用“河东狮吼”树立权威;其次,强行用“有什么资格、你这样的人”给孩子定性;最后,用“滚”这个字眼扼杀孩子自尊心。
▲场景案例结论:妈妈的这套操作看似无懈可击,短期时间内,解决了孩子的“无理取闹”,可孩子真的忘记了吗?后期的冷战形成,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妈妈这种吼骂制止的方式换来了女儿的白眼,和不理解。
推荐阅读:旗龙网